叔虞故里,追寻唐风晋韵之源
来源:山西日报 发布时间:2024-03-15

表里山河,源远流长。

鸾翔凤集,群星闪耀。

他们的出现,对中华文化的塑造、历史进程的发展,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在三晋大地上,他们的故事历久弥新。走进山西名人故里,探寻历史人文印记。今天为您讲述的是——叔虞故里。

叔虞故里,追寻唐风晋韵之源

叔虞,姬姓,名虞,字子于。周文王之孙,武王之子,周成王的同母弟。周成王三年(公元前1040),封叔虞为唐侯,国号称“唐”,这是周室在山西境内建立的第一个军事屏藩。

晋祠唐叔虞祠正殿殿内塑像

叔虞封唐,唐地在何处?燮父改晋,晋源在哪里?历史的烟云总是布下太多的迷雾。千百年来,人们在浩瀚的历史典籍中爬梳考辨。如今,随着襄汾陶寺遗址、天马-曲村遗址的问世,印证了上古唐国就在晋南。西周初年,古唐国参与“三监”联合商末武庚叛乱,周公灭唐,周成王封胞弟叔虞于斯,屏藩周室。毫无疑义,叔虞受封之唐与尧王始封之唐,是同一版图两个政权的更迭。

当我们走进晋南一个叫“翼城”的县份时,你会发现这里襟山带河,原隰迂回,自古就是诸侯方国的领地,千百年来享有“唐尧故地,晋国源头”的殊荣。那莽莽田畴间,诸多蕴含唐晋文化遗风的地名夺目生辉,让我们走出追寻晋国源头的迷茫。

1929年出版的《翼城县志》载:叔虞封唐“初都龙唐”。这就是说,叔虞建都于今翼城县里砦镇唐城村,也有可能是在南唐乡的龙唐村。但龙唐更有可能是个行宫,唐城是建“天马-曲村”晋侯墓地而设的长期使用的副都城,或者叫做管理中心机构。真正的叔虞封地,可能还是在翼城县西北的苇沟-北寿城一带。依据对苇沟-北寿城遗址考古挖掘,这里包括了南寿城、北寿城、东寿城、苇沟、老君沟、后苇沟、营里、曹家坡、凤架坡之间的大片古代遗址。

周成王十一年(前1032),唐地出现了“异亩同颖”的祥兆,就是麦田长出了双穗禾,叔虞将“嘉禾”献给周成王,成王命叔虞将它转献远征东土的周公,并作《馈禾》,周公受禾又作《嘉禾》,这件事说明了王室对叔虞行政功绩的肯定。

叔虞在翼城生活了20余年后去逝,周康王(姬剑)九年(前1012),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。后来,燮父向周王提出改国号建新都,周王同意。于是,燮父将都城迁徙到浍河与翔山之间的故城村,改唐为晋。早前间,故城村还有叔虞祠,到处都建有汤(唐)王庙、唐侯祠、唐城里、唐城坊、剪桐里、剪桐坊等。据说,叔虞祠的背后,有根石基上还刻有“古地”二字,现在,祠已不复存,但遗址尚在。无论疑惑者还是坚信者,他们都在这里探访收获了某种解释。

“翼”,为晋国早期都邑,故名翼城,最早出现在《左传·隐公五年》中记载的“曲沃庄伯以郑人、邢人伐翼”,迄今已有2700余年。“翼”之名,厚重而灵动,源于县境东部翔山如鸟舒翼。山以“翔”称,邑以“翼”名,寓意“凤翔千仞”、兆吉“鹏程万里”。

一泓晋水千古戏,千古唐地展风姿。虽然古老的历史距离我们已很遥远,但作为唐风晋韵的后来人,我们有必要承担起传承和发扬光辉灿烂的唐晋文化,实现现实与历史的对接,更好地建设现代文明的历史责任。追寻探索那逝去的历史,梳理廓清历史发展的脉络,让文明的碎片得到整合,让沉睡的历史得到激活,让晋国的文化重现魅力,这是一项神圣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。